童装品牌如何讲好冬日故事?

瑞比克把5月23日的发布会地点选在了温州七都岛上的TAGER餐厅,一座被香樟和瓯江雾气包围的玻璃房。我提前踩点那天,冷气混着面包香,忽然意识到:童装品牌要讲的“冬日故事”,其实是一场关于“温度”的叙事——既要抵御江南湿冷,又要让孩子相信雪屋里藏着精灵。于是,我把发布会主题偷偷改写成一句更口语的slogan:“让羽绒服先学会说童话”。

从面料开始的“叙事道具”

去年天猫童装白皮书提到,44%的90后父母会为“含羊毛且可机洗”买单。瑞比克2025冬季直接把澳洲美丽诺含量拉到45%,并做了可机洗涂层——技术参数背后,故事切口是一句妈妈群里的真实吐槽:“手洗毛衣?不存在的。”新品lookbook因此拍了一组“爸爸把毛衣丢进洗衣机”的家居片,留言区全是“终于懂了老母亲”。

场景镜头:一条“雪国列车”动线

发布会动线被设计成“雪国列车”:入口是一节1:2.5的绿皮车厢模型,LED屏模拟窗外飘雪。嘉宾领取的登车牌其实是RFID胸针,走过不同车厢,屏上会弹出对应童装的“小故事”——比如鹅绒背心对应“北极科考队员的午餐盒”,派克大衣对应“驯鹿邮差的口袋”。技术不新鲜,但情绪被拆成三幕,像给小朋友读的绘本。

UGC裂变:把“精灵耳朵”留给用户

去年冬天,小红书出现3000+条#瑞比克精灵耳朵#笔记,起因只是品牌送了一包毛毡耳朵DIY材料。2025冬季延续思路:新系列每卖出一件外套,随袋附赠“雪屋拼插卡”一张,卡片背面印着UGC话题页二维码。测试期数据显示,42%的家长会在48小时内晒图,关键词“亲子手工”自然流量提升3.7倍。故事不再由品牌讲完,而是留了一角空白,让家长和孩子自己填。

数据彩蛋:把“保暖”变成可炫耀标签

瑞比克在羽绒服内缝了NFC温感芯片,手机碰一碰就能看到实时保暖指数。别小看这个“黑科技”,在母婴KOC群里,它成了新的社交货币:“我家娃今天室外-2℃,芯片显示32.5℃,你呢?”当功能被转译成可攀比的数据,冬日故事就拥有了可持续的话题燃料。

说到底,童装冬日叙事的终点不是卖货,而是让家长相信:孩子穿上的不是衣服,是一张通往童话世界的车票。

6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1. 看完只想问:发布会门票卖吗?带娃去坐“雪国列车”😊

  2. 45%美丽诺羊毛+可机洗,钱包已经准备好

  3. RFID胸针那段太会了,小朋友肯定全程哇个不停

  4. NFC温感芯片是什么神仙操作?求别断货

  5. 去年没抢到精灵耳朵,今年雪屋拼插卡我冲了

  6. 童话车票这说法太戳老母亲的心窝子了
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