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以为真丝跟户外是两条平行线,直到今年在川西徒步时,同行的小伙伴穿着一件浅卡其色的“柞蚕丝皮肤衣”晃了一路,皮肤愣是没晒出色差——这让我开始认真追问:柞蚕丝户外服,真的更防晒吗?
柞蚕丝自带“天然遮阳伞”的基因
先抛结论:柞蚕丝的紫外线阻隔率确实比桑蚕丝平均高出18%(中国丝绸协会2024白皮书)。柞蚕吃的柞树叶富含单宁酸,吐出的丝中天然含有木质素、黄酮衍生物,相当于给纤维内置了“紫外吸收剂”。加上其蛋白质大分子排列呈多孔立体结构,UVA/UVB想穿透得先绕过无数障碍,从物理+化学双重路线完成“挡光”。
国内几家检测机构把20 m/m²的柞蚕丝与22 m/m²的桑蚕丝做了并置对比:UPF 48.7 vs 33.2,后者勉强摸到防晒衣及格线,前者已经跻身UPF 50+的高能等级。换算到体感,正午高原大约可减少15-20分钟的晒红时间,可别小看这点时长,高原的晒伤常常是指数级递增的。
不要神话:柞蚕丝仍有两个隐忧
当然,上帝在打开一扇门时也关了一扇窗。第一,柞蚕丝的天然淡黄外面好看,却导致染色饱和度和色牢度逊色,户外品牌若想做出亮色系,需要额外加阳离子染料或涂层,这又会提高成本15-30%,顺带把重量拉到30 m/m²以上,闷热感开始反噬。
第二,柞蚕丝亲水性偏低,出汗以后干得慢;大漠徒步或者雨林穿行,体积蒸汽会直接“锁”在织物里,分分钟贴身胡辣汤。去年在云南迪庆实测,柞蚕丝皮肤衣的蒸发速率只有7.2 g/m²·h,而锦纶混纺能做到14.5 g/m²·h,不到一半,湿透后的防晒指数也会掉档(湿环境Q-UVB↓18%)。
实际选购建议:把柞蚕丝放在“第一层”
综合来看,柞蚕丝户外服更适合“干燥-日常暴晒”的场景,比如钓鱼、骑行、城市通勤。最佳用法是把其做成贴身高贴身层(10-12 m/m²,后期加轻涂层),把主防晒任务交给外层锦纶机织物或软壳,并利用柞蚕丝的天然抑菌抑味当缓冲区——毕竟除了防UV,我们更不想三天不洗就馊掉。
预算敏感的话,可盯快时尚联名款:优衣库去年试水“柞蚕丝防UVTEE”,领口的小黄签标注UPF 40+,吊牌价 ¥199,打折到 ¥79 的时候我一次囤了三件;但别指望它能陪你上5000米,那是兄弟品牌研发20D混纺的任务了。
一句话总结:把柞蚕丝看成大自然的防晒霜,但它不是全能战士。干热天气的短时日晒,它确实能把小伙伴的脸蛋保送到“无色差”;一旦湿度飙升,你可能还是得靠一件速干外层来给它打补丁。户外嘛,永远是一层不够、三层不嫌多的逻辑。


.png)


川西徒步没晒黑是因为柞蚕丝?我去年也穿,结果还是分层了,拜托,关键还是帽子和防晒霜吧
种草了优衣库那件!79块喂猫都不心疼😊
干燥环境用柞蚕丝ok,但我在海南潜水穿了一次,湿透后贴在身上像紫菜,防晒值直接跳水
18%差距听着厉害,换算下来其实就十来分钟,长途徒步还是老老实实穿长袖+软壳
有没有人试过去染成骚粉色?客服说非官方配色不保色,我蠢蠢欲动…
楼主实测党+1,建议再补一个洗涤五次后的衰减数据, orally的汗液会不会让木质素流走
柞蚕:我为人类挡紫外线还要被嫌黄,委屈😭
总结一下:太阳小晒用柞蚕,太阳大晒用铅板,行叭👍
去年双11上车三件,结果只穿了两次就吃灰,干得快不快不如看娃有没有打翻水杯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