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对粉青、奶油黄、薄荷绿这些「柔粉彩」一直没有抵抗力,却也屡屡踩坑:画出来总感觉脏脏的,像是被台灯光照过度的旧明信片。后来才明白,柔粉彩根本不是「随便调低饱和度」这么简单,它对比例、明暗和冷暖比例要求残酷。下面这篇文章算是我一边翻案例、一边修图的笔记,或许能减少你浪费的几次Ctrl+Z。
1. 为什么75%的柔粉彩图稿会“发灰”?
Adobe 2023 的「色彩趋势报告」里列了一组数据:在Behance 上标注“pastel mood” 的作品,46% 在取色器中已被压到70%灰度以上——肉眼看着就是雾霾滤镜。罪魁祸首是「平均主义」:把高明度高纯度的色票直接降低饱和度,再平均分布面积,画面就没了空气层,像密封的糖罐。
正确做法是让一块颜色当“锚”。比如上文Midjourney的生成词把「butter yellow」限定为极小块点缀,其余的 light blue 与 mint green 降低20%亮度,再利用2:5:1 的区域比例,视觉就不会跟灰面混为一谈。
2. 冷粉还是暖粉?——一条隔行扫描的隐藏规则
操作过Procreate 的朋友应该知道,色盘上180°对称的补色最容易混脏。但在粉彩里还有个反直觉现象:把“粉青”(#B7E4C7)轻微向红移5°,就能压住黄调的廉价感;相反,如果你用暖粉做底,想透气就得往蓝移——我称它「隔行扫描纠正法」。
Farrow&Ball 的「Pink Ground」墙面漆案例就是典型:官方给出的搭配建议里,窗帘用极冷的 Powder Blue,一暖一冷相隔4级明度,墙面居然呈现出布丁般的奶润质感。
3. 懒人公式:3-5-2 的灰度矩阵
我把自己常用的柔粉彩板扔给ColourContrast Analyser 检测,发现最顺眼的组合几乎都落在:
层级 | HSL lightness | 占比 |
---|---|---|
重点点缀 | 85-90% | 15-20% |
主色 | 75-80% | 50-55% |
阴影 | 65-70% | 25-30% |
比例差让颜色自己「说话」,而不是靠额外纹理或粗描边补救。对我来说这是“按下生成按钮前最后一遍自检”——数字出来之后,肉眼看起来就柔和得多。
当然,审美哪有绝对标准?如果你偏爱那种“夏天洗完澡,毛巾还飘着柔顺剂味”的柔雾氛围,其实可以反其道而行:把所有明度压到65%以下,再用30%噪点遮罩——只是别怪打印机把你当莫兰迪,而不是马卡龙了;)
试了两天还是灰扑扑,原来怪我把饱和度砍得太平均,这不就是我本人吗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