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INLIFE伊纳芙那张“春色寰游”邀请函,我突然冒出个念头:本土设计力量到底该怎么“出圈”?不是简单地办一场秀、发几张海报,而是让“杭州设计”四个字像“巴黎时装周”一样,自带流量。说实话,这条路比想象中难,但也比想象中热闹。
先别急着喊口号,咱们拿数据说话:2024年淘宝天猫“新中式”关键词搜索量暴涨380%,其中70%的成交来自90后、00后。这说明什么?年轻人愿意为“本土”买单,但他们要的不是博物馆复刻,而是能穿去地铁、能拍小红书、还能讲出故事的“新本土”。INLIFE把发布会定在8月末,正好卡在夏末秋初的换季空档,既抢在秋冬订货潮之前,又留足时间给社交媒体发酵——时间点卡得妙,这是“出圈”的第一步。
把“本土”翻译成“国际社交货币”
很多人以为“本土”就是绣花、盘扣、大红大绿,错!真正的杀招是把本土元素变成全球年轻人都能秒懂的“社交货币”。去年,杭州品牌“密扇”在TikTok上一条“西湖水波纹夜光裙”视频播放破1200万,评论区一水儿的“where to buy”。秘诀?他们把苏绣的针法做成像素风动画,再配Lo-fi音乐,传统手艺秒变赛博浪漫。INLIFE这次邀请函用抽象色块模拟“春雾杭州”,其实也在走同一条路:不解释,只感受。
“线下3天”如何撬动“线上30天”
订货会只有72小时,但内容生命周期可以拉长到720小时。怎么做?我扒了下去年同类型品牌的打法,发现他们把秀场拆成了“三幕剧”:
- 第一幕:预热期(T-7天),在小红书放出“打版间日常”,让设计师边改稿边吐槽,真实得像个vlog。
- 第二幕:爆发期(T0),秀场同步抖音直播,镜头给特写:模特转身时,西湖水波纹在裙摆上流动,弹幕直接刷屏。
- 第三幕:长尾期(T+7),把未采用的色卡做成手机壁纸免费下载,粉丝自发二创,品牌方再转发,流量闭环完成。
INLIFE如果想再狠一点,不妨把“春色寰游”的抽象图案做成AR滤镜,谁都能在杭州街头拍一段“穿越春雾”的短视频——本土设计瞬间变成全民UGC游戏。
设计师本人就是最大的KOL
别藏着掖着,让设计师走到台前。去年北京品牌“CHENPENG”创始人陈鹏在抖音直播做羽绒服充绒实验,边称重边科普“90绒”和“80绒”的区别,单场涨粉20万。杭州本土设计师最缺的不是才华,是“被看见”。如果INLIFE让主设计师在发布会前夜开一场“春色调色盘”直播,把潘通色卡、龙井茶青、杭绸染缸摆一桌,边调边聊,信不信?评论区肯定有人问链接。
“本土设计”四个字,说到底是一场关于身份的集体叙事。我们不再问“中国设计什么时候能走向世界”,而是问“今天的年轻人想用什么样的中国故事,讲给世界听”。
发布会结束那天,也许最该上热搜的不是“伊纳芙新品”,而是“原来杭州的春天可以穿在身上”。到了那一刻,出圈才算真正发生。
看完直接冲去搜春色寰游邀请函,结果还没发布,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