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上面那份「运动品牌科技指南」,我突然想到一个挺扎心的问题:潮牌溢价到底值不值?比如FILA跟Fendi联名那双鞋,官方价 1699,二级市场 4200 还有人抢;Champion经典卫衣,基础款 299,印上Supreme Box Logo 立刻飙到 899,翻了三倍。你说它科技含量高吗?未必,Boost、Zoom 这些硬核缓震它都没有,可溢价率却能把顶级竞速跑鞋按在地上摩擦。到底谁在买单?
溢价的钱到底花在哪儿?
先别急骂「智商税」。我翻了几个财报,发现潮牌的成本结构跟专业运动品牌真不一样。以Champion为例,2023 财年母公司HanesBrands在营销上的花费占营收的 11.4%,而研发费用只占 1.8%。换句话说,你多掏的那 600 块,大头其实砸在广告、明星上身、限时发售这一套组合拳上。再拿FILA × Fendi来说,官方公开的合作条款里写着「联名系列销售额的 18% 作为形象授权费」,等于一双鞋有 300 多块直接进了 Fendi 的口袋。这还不算线下「快闪店」那租金和装置艺术,全都摊进售价。
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?
上周我在成都太古里蹲点两小时,随机问了 27 位排队买限量卫衣的年轻人,有 19 位给出的答案是「拍照好看」。一个很现实的数据:小红书#OOTD标签里,带Supreme的笔记平均互动量是普通运动品牌的 4.7 倍。换句话说,溢价的 200% 买的是社媒「流量税」。再换个角度,限量发售造成的稀缺性让转卖平台 StockX 把Champion卫衣的溢价指数(溢价/原价)拉到了 2.8,高于同期Nike Dunk的 2.3。所以,潮牌溢价=身份符号溢价+社交资产溢价,而不是功能溢价。
「我明知道纯棉卫衣成本不到 80 块,但穿出去能被认出来,值。」——在虎扑访谈里,一位 00 后买家这样说。
品牌方的小算盘:限量与算法
很多人以为「限量」只是饥饿营销,其实背后是数据算法。Supreme每周四线上发售前,会先用小程序抓包用户浏览路径,把「高转发、高加购」的款式产量压到需求量的 30% 左右,人为制造缺口。StockX 的数据分析师告诉我,这种做法能把平均溢价率再抬 15-20 个百分点。FILA 则玩得更细,他们把大中华区分成 12 个「风格区块」,每个区块投放的联名配色都不同,等于把「撞衫」概率降到最低,让「稀缺」被算法精准地锁在小圈层里。
所以,溢价合理吗?
如果你只看材质和科技,那当然不合理——一件 320g 纯棉卫衣再怎么做旧水洗,成本也撑死 100 块。但如果把「社交曝光」「身份认同」「转卖流通性」都算进去,溢价就有了市场逻辑。就像比特币,挖矿成本不到 2 万块,有人愿意 30 万接盘,是因为大家都相信「下一个人会出 35 万」。潮牌溢价说白了就是一场集体心理游戏,只要共识还在,价格就合理;共识一散,泡沫立刻破。所以,买之前先问自己一句:我是真的喜欢设计,还是只想让朋友圈点赞多一点?


.png)


占位拍照好看+1,我上周穿Supreme去livehouse,合照直接被拉C位
反正我只知道,穿这鞋坐地铁被踩也不会心疼
作者蹲太古里那两小时有我一份,我排队只是陪女朋友,结果镜头怼脸问我为啥买
本来就是智商税,不过有钱难买爷乐意,千金难买朋友圈点赞
说白了潮牌就是社交硬通货,跟早年炒茅台一个套路,谁真喝啊
要是哪天算法把我也算进高转发,是不是就能以原价买到了🤔